縮時成像培養箱臨床功效成疑 中大籲留心體外受精胚胎額外收費

2024年09月04日 18:0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大醫學院發現,「縮時成像培養箱」在活產率和臨床懷孕率無顯著差異。
香港每6對夫婦就有不育問題,體外受精是最常用的輔助生育方法。中大醫學院與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研究首次發現,「縮時成像培養箱」與傳統培養方法在活產率和臨床懷孕率無顯著差異。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助理教授陳耀樑說,雖然縮時成像培養箱是現時體外受精服務的重要設備,但此技術並無提升臨床成效,提醒尋求有關服務的夫婦可留意是否因有關服務而產生附加收費。
體外受精需精子與卵子先在實驗室中結合培養成胚胎,到了第五天成功培養出優質胚胎後,便將胚胎移植到母體。傳統的胚胎培養方法需胚胎學家每天觀察胚胎一次,但在觀察過程中移動培養箱或會「干擾」胚胎生長,而「縮時成像培養箱」配備內置攝像機,讓胚胎學家可重覆觀察胚胎生長情況而不受干擾,實現無縫監控。陳耀樑說,盡管「縮時成像培養箱」已普遍應用於體外受精實驗室逾10年,其臨床效果仍存在爭議,且因一台設備花費達100萬元,這些費用很多時會轉嫁到服務使用者。
中大團隊和英國倫敦瑪麗皇后大學自2018年6月開展研究,共有1575名接受體外受精服務的婦女參與試驗,當中三分一為香港參加者。團隊將他們分成三組接受不同的胚胎方式,發現縮時成像培養箱的胚胎存活率為33.7%,而臨床懷孕率為42.2%;結合光學顯微鏡和標準培養箱的常規培養法的胚胎存活率及臨床懷孕率分別為33%和40.9%,兩種方法在統計學上無顯著差異。
陳耀樑說,結果顯示兩種培養方法在臨床並未顯著提高活產率,原因可能與胚胎學家在移動過程中小心減少對胚胎的干擾有關,亦可能是胚胎已足夠強壯可承受短暫的移動。
陳續稱,兩三年前了解到坊間「縮時成像培養箱」服務附加費為幾千到一萬,提醒尋求有關服務的夫婦可多加留意服務費用,有否因為使用了縮時成像培養箱而額外收費;並建議體外受精服務中心重新考慮資源分配及購買設備的預算,指可投放資源在人工智能技術,及其他胚胎活產率有直接及可衡量影響的實驗室設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