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執言:多管齊下增加房屋供應-葛珮帆 立法會議員
2022082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土地房屋問題困擾本港多年,歷屆政府都提出願景,激起社會討論的大水花。惟建屋需熟地,由生地變熟地並非霎眼間發生的事,加上政府未按市場變化調整房屋供應,以致供求失衡,樓價飆升。因為將貨就價,香港的單位愈起愈細,市民慨嘆就是上到樓,居住環境也未能改善。
政府上月宣布成立「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及「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統籌土地房屋的工作,體現政府解難做實事的決心。但新架構的工作目標,到底是落實「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的各項覓地建議?還是達成《長遠房屋策略》公私營房屋供應目標?市民期望看到清晰及可量化的目標,及相關的績效指標(KPI)及問責機制,充分體現「以結果為目標」。
要解劏房居民燃眉之急,加快短中期房屋供應尤關重要。筆者期望政府在基建及社區配套容許下,爭取向城規會提高住宅項目的地積比,由5、6倍提升至6.5至7.8倍,此舉能於5年內,增加同一用地30%的樓面面積或單位數量。政府亦應將大型發展計劃的「後期」計劃推前或合併期數發展;將合適的項目交由私人發展商設計及籌建;精簡發展流程;應用科技及新技術,如「共用的地理空間資訊系統平台」(CGISP)、MIC以及BIM,縮短整個由覓地、規劃至建屋的流程,加快房屋供應。
加快覓地建屋可解決很多社會問題,更有助經濟發展,及提升競爭力。筆者多番強調覓地必須多管齊下,政府應提速發展新都會區,立即研究在16,000公頃綠化地帶及大欖隧道旁的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建屋,及釋放祖堂地發展潛力等,只有確保更多的土地供應,才能作適合用地選擇,市民便能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