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穩定供港不易 應當飲水思源-葛珮帆 立法會議員

2025年04月08日 00: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日前廣東省政府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舉行東江水供港60周年典禮暨「舞動水滴展」開幕禮。東江水跨越粵港山川,持續流淌60載。這條「生命之水」累計對港供水逾300億立方米,佔香港淡水用量近八成,成為保障香港繁榮穩定的「血脈工程」。
香港自開埠以來長期面臨淡水短缺,1963年大旱觸發水荒危機,催生粵港合作。1965年東深供水工程建成,開創跨流域調水先例。中央高官親自部署建設東深供水工程,國家特批專款3,800萬元人民幣,而這筆款項接近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的千分之一。當年國家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在國家困難時期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推展工程,歷經3次大規模擴建,輸水能力從每年0.68億立方米,提升至24.23億立方米,2021年建成新輸水管道實現全封閉智慧輸水。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2023年報告顯示,全球約有40億人、即世界一半人口,每年至少有一個月處於「高度缺水」狀態。可想而知,東江水穩定的食水供應並非理所當然。
這項跨越時代的工程,遠不止是水利奇迹。它凝刻着祖國對香港同胞的骨肉深情。東江水成為粵港兩地「共飲一江水」的情感紐帶,更是中華民族風雨同舟的精神豐碑。供港東江水是整個供水網絡的命脈,正是有了穩定供水,香港經濟開始騰飛,工廠不再為缺水停工,市民不再為用水發愁,這一切都離不開東江水的滋養。
東江水也承載着粵港兩地跨越半世紀的協作智慧。在供水安全背後,是一套深度融合的生態共治體系:廣東境內,300餘座水質監測站沿東江林立,水務署在接收東江水的木湖原水抽水站,設有24小時水質監測系統,對輸港東江水水質進行監測,即時資料直通水務署;新豐江水庫通過退耕還林、推廣生態農業等方式保護水源,水質常年保持I類標準。香港則構建全球最高效的供水網絡,從生物活性碳深度淨化到智慧管網壓力傳感,香港食水水質一直100%符合香港食水標準,以合格率在世界有着佔先地位。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城市運轉離不開穩定、優質的水資源和供水系統。本港基建發展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也是保持競爭力關鍵。特區政府已成立數字水務辦公室,推動供水服務數碼化,以提升運作效率及能源效益。未來香港可與廣東及大灣區城市,就供水制度、應急協調等方面,展開更緊密合作,致力推動東江沿線綠色產業發展,推動東江水保護與發展平衡,同時加強智慧水務、水生態、水安全等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促進水利高質量發展。
面對全球水資源短缺,香港幸福得來不易,社會應居安思危,注意節約用水,同時大眾亦應要飲水思源,回饋國家關愛,傳承這份感恩精神,為中華民族復興,貢獻更大力量。
葛珮帆其他文章: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