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更好利用科技 處理交通違例-謝偉銓 立法會議員

2025年04月25日 00: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的士服務近年備受批評,但筆者明白的士司機亦面對不少困難,包括路邊可供合法停泊和上落客的地方不足。而相對於許多大城市,香港的公廁數目不算少,但大部分坐落地點主要方便一般市民使用,缺乏配套便利的士司機,例如在附近加設可供短暫停泊的泊位,以致不少司機在當值途中人有三急時,要冒着被抄牌的風險如廁,部分更因長期憋尿或刻意減少飲水而引起種種健康問題。
筆者上周在立法會就的士司機如廁難問題提出質詢,政府回覆指全港現有319個公共運輸交匯處或巴士總站附近設有洗手間,當中近七成可供包括的士司機在內的公眾人士使用;當局亦有在一些公廁附近劃定的士停泊處,惟目前有關停泊處全港只有25個,且大多只容許於晚間停泊,非常不足和不便。
另一邊廂,政府最近提出多項有關交通運輸的加費建議,包括將俗稱「牛肉乾」的違例泊車定額罰款金額,由每張320元增至400元,以及將路邊車位咪錶收費,由現時每15分鐘2元倍增至4元。禁區多、泊位少、經濟差,違泊罰款及咪錶收費卻增加,難免引起車主、司機,尤其是搵食車司機的不滿,質疑政府為求滅赤而向他們開刀。
事實上,相關違例罰款及收費水平,不少已有超過30年未有調整,計及通脹後,其實際阻嚇力已大減,間接導致違泊問題日益嚴重。根據政府數據,路邊咪錶位的使用率平均高達95%,但實收費用卻不成正比,明顯有不少人長期佔用及沒有依法入錶。因此不論有沒有財赤,也有必要檢討。至於禁區過多及車位不足問題,筆者多年前已作出批評,政府近年已有積極回應改善,但要在市區、舊區大量增建車位(包括停車場及咪錶位),確有一定難度,大幅撤銷禁區亦可能會加劇塞車問題。
在短中期內難以大增車位及刪減禁區下,部分人認為當局應增加執法彈性,酌情處理包括的士司機上廁所、貨車短暫停泊上落貨、電單車送外賣,以至是因人口持續老化,愈來愈多長者需要在較便捷的路邊用較多時間上落車的情況,但也有人擔心這會造成不公及增加警民爭拗。此外,警方正在一些交通黑點試行以閉路電視錄影執法,再以電子方式發出告票,可能令求情、酌情的機會也沒有。
筆者認為,政府應效法內地部分大城市的做法,透過創新科技設施和智慧交通管理系統,更妥善地處理違例泊車和濫用咪錶位等問題,包括以人工智能準確計算車輛停泊的時間、區分車種及停泊目的等,從而能更具彈性地處理在禁區短暫停車的限制,更精準地針對刻意濫用及嚴重妨礙交通的情況。對霸佔咪錶位問題,人工智能亦能有效辨識長期濫用的個案,以及引入不同地區、不同時段、不同佔用時間的收費模式。辦法總比問題多,只看官員是否敢於創新,善於作為。
謝偉銓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