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每年「三一五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內地都要舉辦晚會,集中曝光假冒偽劣產品,這已經成為一個獨特符號,每年都有億萬次的超級流量。這天晚上,各級市場監管局,大大小小的企業、公關公司,都圍坐電視機前,緊張等待曝光問題。若平安無事,則彈冠相慶,長舒一口氣;若不幸上榜,則傾巢出動,連夜「滅火」。
能夠曝光、解決問題,固然是好事,但年復一年,種種問題依舊層出不窮。喧囂過後,公眾對這種形式的質疑和批評也不斷堆疊。為甚麼消費維權要靠一場年度晚會來推動?為甚麼日常的監管機制不能有效發揮作用?這種突擊式、儀式化的維權,恰恰暴露出消費維權體系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三一五晚會」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一套成熟的運作模式。從線索徵集、暗訪調查到晚會直播,每個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編排,確實在短時間內形成強大輿論壓力,促使問題企業整改。但這種運動式的維權也存在明顯弊端。企業將主要精力放在應對「三一五」這個特殊時點,動用種種公關手段,而不是從根本上改進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因此,曝光效果往往是短暫的,風頭一過,又故態復萌。
其次,為何只有中央電視台承擔這項工作?按理說,產品和服務質量問題,具有屬地化、貼近性的特點。某個餐館、工廠出問題,對當地消費者侵害最嚴重,當地傳媒介入是最方便、最直接、最熟悉情況的。全國各級官辦電視台數千家、報紙數千家、網站數千家,每年耗費幾萬億元公帑,卻淪為尸位素餐、只會唱讚歌的「肉喇叭」,輿論監督功能被閹割殆盡。
再次,媒體監督是第四權力,市場監管局才是質量問題的主責單位。全國上下,從中央到省市縣,擁有全世界規模最龐大的市場監管隊伍,每年同樣耗費上千億元公款。但為甚麼消費者將問題線索提供給中央電視台,而不反映給監管部門呢?這是因為消費者往往投訴無門,或者石沉大海,有的更遭到報復打擊,「哀莫大於心死」也。
地方政府「遮醜」思維,將本地企業產品質量問題視作「家醜」,千方百計捂蓋子。有的監管機構與企業相互勾結,公信力喪失殆盡。網民戲謔,監管官員每年只上「三一五」一天班。三鹿毒奶粉、地溝油、毒大米、假羊肉,沒有一次是監管部門主動發現。江西還發生「指鼠為鴨」這類公然侮辱全民智商的荒唐鬧劇,但監管官員並未收到懲處。
消費維權應是三百六十五天的常態守護,這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石。解決方案本不難,媒體能夠開展輿論監督,消費者組織真正能發揮作用,九成九的問題就會得到及時解決。遍布全國各地的「天眼」、大數據、人工智能,對老百姓的管控可以說是無孔不入。對於產品質量安全,卻是漏洞百出,千瘡百孔。問題癥結就在於「想不想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