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特朗普悍然發動關稅戰,攪得全球經濟周天寒徹,中國更是首當其衝,成為其施壓的頭號目標。北京明確表示,不會再陪特氏玩數字遊戲。但關稅戰所造成的壓力是實實在在的,尤其是浙江、廣東等沿海外貿大省,不少企業已停工或縮減工時。
雖然特朗普力推「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但想要製造業回流美國本土並不容易。原因很簡單,這不符合經濟規律,不符合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利益,分工協作才能帶來最佳的經濟效率。不過,在逆全球化浪潮之下,世界經濟格局、產業分工的深度調整已難以避免。
中國其實對於關稅戰早有預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立了出口導向型經濟,外貿、投資、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隨着國際時局演進,2020年中南海首次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求保證極端情況下經濟可正常運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今年9項重點任務中,列在首位的就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尤以消費被定位是擴大內需、拉動增長的主引擎。
中國人講究「內聖外王」。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提出:「最根本的工作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國內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把經濟搞好。」無論關稅戰勢頭如何,以此為契機,倒逼國內市場化改革,打造優化營商環境,改善產業鏈韌性,已是不可逃避的歷史使命。內循環的重點,不在於解決晶片、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卡脖子」問題,而是如何有效消化產能,改革分配機制,提升大眾的消費能力。
中國擁有當今世界最強勁的產能、最完備的製造體系,但由於幾十年來的出口導向,這些產能、體系是為全世界(首先是頭號消費大國美國)準備的。一旦與美國「脫鈎」,美國民眾固然要承受漲價之苦,中國生產廠家的痛苦則要數倍於此,相當多的產能將頃刻嚴重過剩,僅靠內需無法完全消化。
制約消費的因素很多,最根本是建設一個開放型社會還是管制型社會,不能局限在經濟層面看待經濟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像電視機,即便商家打折促銷,政府財政補貼,但若電視節目裏都是千篇一律的說教,天天封殺、打碼,消費者也不會有買電視機的興趣。如果從科學常識角度談論新冠疫情都涉嫌違規,那麼年輕人也不會去想結婚、生兒育女,而這是一連串的潛在消費。所以,社會的活力、開放、寬容,比任何促銷、補貼都更管用。
此外,中國新世紀以來的消費熱潮,有特殊歷史背景。過往多年的短缺經濟,造成國人消費的巨大缺口,連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三大件」都沒有普及,因此出現一種補償式消費。而如今,不少基礎消費已基本普及飽和,即便更新換代,也無法再現群體性消費潮,這一點也必須充分預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