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 - 陳文鴻 研究院院長
周邊合作

新聞觀看次數:18.7k
香港時間
04月13日(日)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特朗普的關稅戰針對中國,用的是大包圍、大堵截的戰略,把中國與歐盟、日本、南韓分開,迫使它們同樣用關稅打擊與華貿易。另一個是直接打壓中國主要的周邊國家,主要針對東盟,重擊作為中國加工生產基地的越南、泰國、柬埔寨與老撾,威嚇印尼,削弱中國的海外羽翼,也示範誰協助中國,美國便會施以沉重打擊,這是特朗普提出的二級關稅的制裁。對中國,二級關稅只是恐嚇,不敢即時推行,暫不會阻礙與華貿易;但威脅存在,對小國的威脅作用會大,也可以像滾雪球那樣成連鎖效應,抑壓中國外貿的發展。
中國的反擊不可能採同樣的二級關稅,基本上這是不公。若中國依樣施行,傷不了美國,卻打擊中國的貿易信譽,得不償失。況且美國出口集中,不像中國那樣廣及大多數國家。
中國周邊國家人口不少,規模相當,有利中國加工生產、投資和貿易擴展,其中東盟已成中國最大外貿對手,超越歐美,發展餘地也大。中國一直重視東盟,但過往政策還是西方的一套,集中於政策的便利化和部分鼓勵。雖有加工生產基地之設,仍是依過往國內特區的做法,市場主導,政府政策配合,沒有政府主導的產業政策來帶引別國的海外投資。像把珠三角的產業轉移,還是企業主導,與當地的經濟缺乏生產鏈的整合,屬飛地經濟,生產鏈依賴在中國內地的工業基礎。這樣的模式有利產業迅速轉移,但難以在當地生根發展,生產鏈在當地並不牢固,當外來聯結受阻的話,下游加工工業難以維生。中國在東盟的投資,企業利潤主導,多採這個形式,美國的關稅政策正是針對跨境的生產鏈入手,來切斷鏈內連結。
剛剛北京召開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提出「親誠惠容」的新周邊外交理念,正是要彌補與周邊國家經濟關係的不足。這個理念來自經濟,但涉及政治,因此是外交性質。中國跨境經貿投資政策均屬此範疇,目的是穩住周邊國家,一是經濟,二是經濟為基礎的政治,三是外交。三者連線,政府統籌主導,再不是單講經濟,放任企業在當地發展。這樣的理念政策轉變,首先用在東盟,日後應擴及中亞、南亞以及東北亞,形成中國為核心、周邊國家為合作發展的緩衝區。中國不再單着眼於內地,而是加強連接周邊國家,有這樣的體系,中國更易與美國抗衡。
陳文鴻其他文章: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