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筆者日前與多位立法會議員前往廣東惠州考察,包括與當地政府及企業領導會面交流,到訪歷史文化名勝羅浮山景區、融合了環境保育和消閒旅遊的紅花湖濕地園區,以及將自然美景、古今文化與餐飲購物結合的惠州西湖夜市等。但令人最印象深刻的,還是位於光大環境博羅生態園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博羅項目佔地570畝,由生產區、辦公生活區和生態種植休閒區組成,每日處理多達2,200噸都市廢物,包括1,900噸生活垃圾、200噸污泥和100噸廚餘,通過焚燒等方法每年提供3.7億千瓦綠色電力,服務約250萬居民。園區設計融入了嶺南文化特色,集環保教育與綠色旅遊於一身。
通過實地參觀和專家講解,筆者體會到有關設施完全沒有異味,園內環境極為優美,氣體排放潔淨程度更勝歐盟等國際標準,相當環保、高質、高效地轉廢為能,成功將原本令人厭惡、需要花費大量公帑處理的無用都市廢物,轉化為巨大的經濟價值與民生效益,並為國家實現零碳排目標出一分力。
香港作為一個人口密集及物質豐盛的大都會,一直面對嚴峻的廢物處理問題。舊式的垃圾焚化設施氣味大、污染高,香港在多年前已廢棄,一度完全改以堆填方式處理垃圾。但香港土地資源珍貴,堆填設施佔用面積大,對周邊土地用途造成嚴重限制,持續營運及擴建堆填區的費用亦日益高昂,不論從善用土地或慎用公帑角度,香港都不應再擴建堆填區。
特區政府近年已意識有關問題,推出多項措施希望從源頭減廢,加強循環再用和再造,減少需送往堆填區或作其他處理的垃圾量,但多年來成效一般。醞釀十餘年的垃圾徵費計劃,早前更因社會準備不足而擱置。在多個堆填區臨近爆滿下,有必要加快興建更多現代化的垃圾焚化設施。惟部分市民對垃圾焚化的印象停留於古早年代,擔心會產生很大的臭味和污染,因而對在自己區內興建相關設施有很大保留。
光大環境博羅生態園等內地的先進轉廢為能技術和經驗,已有效解決傳統垃圾焚化產生的臭味和污染,適合在香港應用。據項目人員稱,部分內地居民最初對有關設施亦很抗拒,但經過專家解說、考察和實踐驗證,還有可帶來穩定及廉價電力、美麗的綠化園林等多種好處,反對聲音現已絕迹。
考察團亦參觀了TCL集團惠州總部。TCL等內地創科企業,對各類高新科技產品以至一般家用電器的研發、製造不斷精益求精,除了提升質量,亦能降低售價,讓包括港人在內的全球消費者受惠,展現了中國在科技自立自強與新質生產力的非凡表現。總結此行增強了惠港兩地的政商交流合作,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加深了議員對內地先進企業和技術的認識,有助推動特區政府探討如何落實及善用相關先進技術和管理系統,造福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