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公營醫療作為香港醫療系統的基石,確保市民不會因經濟困難而無法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而現時在公營醫療系統中97%的成本由政府承擔,醫療衞生開支每年高達千億元,佔政府整體經常開支約五分之一。隨着人口老化、醫療通脹,以及公眾期望和需求高企,以公帑補貼為主的醫療服務模式將難以長期維持,本港的醫療制度正處於關鍵時刻。
香港醫療衞生體系現時存在的根本問題,是社會過於依賴公營醫療體系,以致公共醫療開支不斷增加,但公私營服務的比例卻嚴重失衡。政府每年的醫療支出非常龐大,人手方面壓力亦大,公立醫院承擔全港近九成病人,卻有逾半醫生服務於私營醫療體系。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提升公營醫療服務效益,改變公私營服務失衡的現狀至關重要,否則社會對公營醫療的依賴程度只會不斷加劇,壓力加重下服務質素亦會受到影響,不符病人福祉。
事實上,改革醫療衞生體系不僅是資源重整,確保公共資源用得其所,亦要重整思維及習慣,扭轉固有的「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及衞生觀念,從而建立可持續的醫療服務,加強市民整體健康。本屆政府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推動「慢病共治計劃」、建立「一人一家庭醫生」、立法賦予「基層醫療署」權限等,都是循「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本」,以達致「重預防、早治療」的改革方向,我作為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對此十分支持及認同。
當前,香港面對財政赤字,當局有意檢視公院收費架構與水平,亦是正確的方向。畢竟相關收費已7年沒有調整,恒常價格檢討並設定合理收費,推動更多以「用者自付」為原則的公共醫療服務,避免高度補貼,同時讓有限的公共資源落到經濟困難者身上,可減少誤用或濫用的情況發生。
此外,在醫療融資方面,當局亦要充分發揮醫療保險尤其是私人醫療保險來為公共衞生系統減壓,並為投保者提供更多優質的私營醫療服務選擇。政府除了要與業界加強宣傳及做好公眾教育,令社會尤其是年輕人了解盡早購買醫療保險的重要性,加強對自身和受養人的醫療保障,亦要提供足夠誘因吸引更多人購買,自願醫保計劃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不過我仍認為其扣稅額有進一步提高空間,建議政府提高每份自願醫保扣稅額上限至1.2萬元,以增加誘因鼓勵更多市民購買。
但是,最為關鍵的是當局要盡快立法規管,提高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令私家醫院收費更客觀、合理、透明及全面,令市民清楚目前醫療市場收費,亦可令保險公司有客觀數據參考,如果索償數目及收費過高,保險公司可以進一步了解收費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即時作出適當處理,長遠有助打破「私院睇病貴、公院睇病難」的局面,從而應對未來龐大的醫療衞生開支。